導語

細細品味這本書,它文風清新、用詞簡潔、雅俗共賞。每篇文宣的題目就能讓人過目難忘,很吸引眼球,如“白術:與人參齊名”“杭白菊:重陽就菊花”“靈芝:家門口的好藥材”“三葉青:民間‘藥王’”“臺烏藥:以天臺者為勝”“芙蓉:占盡深秋風姿絕”,佳句連篇。作為不懂中醫藥的普通百姓,無須太多的中醫藥知識作為鋪墊,在不經意的閱讀中,就可以了解到浙江地產好藥材的產地、炮制加工和主要功效。
內容提要

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底蘊深厚,承載中藥文化的是中華廣袤大地上的本草。在《詩經》中就有數十種動植物藥材出現,比如“采采莒,薄言采之。采采莒,薄言有之”說的就是車前草。
浙江省藥用資源豐富,有中國“東南藥用植物寶庫”之稱。除老“浙八味”和新“浙八味”16種知名道地藥材外,還有“磐五味”“衢六味”“淳六味”等優質地產藥材。此外,胡慶余堂阿膠、蘭溪芙蓉花、永康五指姜等也是史上知名藥材。
本書選取50余味具有浙江特色的優質地產藥材,以散文隨筆的風格呈現,同時配以名家丹青畫作和可在家操作的藥膳食譜,希望以這種輕松、貼近生活的形式讓廣大讀者了解本草、親近本草、學用本草。
山水有靈,本草有情。借物言志,生活大美。
目錄
浙江本草八千年
“浙”里中藥美名揚
浙貝母:治咳嗽,散腫塊
白術:與人參齊名
杭白芍:贈之以芍藥
浙麥冬:養陰上品
玄參:清熱涼血之要藥
杭白菊:重陽就菊花
溫郁金:三種好藥材
延胡索:止痛好藥
鐵皮石斛:浙江為上
靈芝:家門口的好藥材
衢枳殼:亦果亦藥痰食消
臺烏藥:以天臺者為勝
三葉青:民間“藥王”
覆盆子:藥食兩用的福果
前胡:感冒咳嗽最好用
西紅花:貴如時光之花
道地藥材都是寶
黃精:甘美易食
山茱萸:山谷里的“紅瑪瑙”
七葉一枝花:百毒一把抓
白及:歲月之美
衢州陳皮:一兩陳皮一兩金
厚樸:多食飽脹者的靈藥
銀杏:藥中“活化石”
骨碎補:過江不活
蜈蚣:岱山甲天下
芙蓉:占盡深秋風姿絕
百藥煎:百味中藥所煎成
紅曲·六神曲:本草發酵之典范
食涼茶:畬藥保健茶
藥食同源為上品
阿膠:進補好藥
梔子:人間誠未多
薏苡仁:玉粒照座光
溫山藥:一杯山藥進瓊糜
佛手:聞香識本草
烏梅:江南雨季里的詩意
野葛根:全身是寶趣無窮
姜:強御百邪
桑:桑之功最神
薄荷:風枝露葉弄秋妍
金銀花:花開四月間
馬齒莧:馬齒葉亦繁
魚腥草:好擷青青薦越王
香椿:春天的味道
薤白:陽春三月采胡蔥
經典流傳雅韻藏
車前草:真乃天助我也
木槿花:夏之舜華
蟬蛻:知否?知了
石菖蒲:益智開竅良藥
鴨跖草:竹葉藍花
半夏:黃葉霜前的詩意
前言

“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今人醫在手,手濫藥不神。我愿天地爐,多銜扁鵲身。遍行君臣藥,先從凍餒均。自然六合內,少聞貧病人!边@是唐朝詩人蘇拯所作《醫人》一詩中對醫和藥的論述。
大醫精誠,藥材道地,好醫配好藥,方能藥到病除、造福桑梓,自古醫藥不分家。
近幾年來,為推動浙江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浙江省中醫藥學會(以下簡稱“學會”)致力于推介“浙派中醫”和“浙產名藥”,組織專家學者對浙產中藥材進行了大范圍的調研。
學會會員王曉鳴、宋捷民、浦錦寶、周國兒及中醫藥愛好者朱寅、樊多多等同志在調研過程中,結合自己的專業,將50多味具有浙江特色的優質地產藥材,以隨筆的寫作風格,寫下了50篇色彩斑斕的散文,匯聚成《“浙”味本草》一書。
細細品味這本書,它文風清新、用詞簡潔、雅俗共賞。每篇文宣的題目就能讓人過目難忘,很吸引眼球,如“白術:與人參齊名”“杭白菊:重陽就菊花”“靈芝:家門口的好藥材”“三葉青:民間‘藥王’”“臺烏藥:以天臺者為勝”“芙蓉:占盡深秋風姿絕”,佳句連篇。作為不懂中醫藥的普通百姓,無須太多的中醫藥知識作為鋪墊,在不經意的閱讀中,就可以了解到浙江地產好藥材的產地、炮制加工和主要功效。
說到本草,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研究員,浙江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陸拯先生對本草的古籍很有研究。除了影響極大的李時珍費時27年寫成的《本草綱目》外,陸拯先生在其所校點的《本草品匯精要》前言中介紹了10部他認為最有價值、最值得學習研究的古代本草專著:①宋朝唐慎微所著《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是最完備的總結宋代以前本草的巨著;②元朝王好古所著《湯液本草》,為金元時期本草代表之作,重點突出了易水學派的學術見解;③明朝陳嘉謨所著《本草蒙筌》,是《本草綱目》問世之前重要的本草專著,對藥物的鑒別、炮制、應用有較詳細的闡述;④明朝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是我國現存內容最豐富的古代地方本草;⑤明朝劉文泰等所著《本草品匯精要》,為明代宮修本草,其特點是簡而不繁、一目了然;⑥明朝賈所學所著《藥品化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藥學理論聯系實際的專著;⑦清朝吳儀洛所著《本草從新》,是一部為糾正“不臨證而專信前人”而編著的較為實用的本草專著;⑧清朝鄒澍所著《本經疏證》,重點分析了《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用藥理論并進行注疏;⑨清朝周巖所著《本草思辨錄》,以《傷寒論》《金匱要略》立方之義,探討128種藥物的藥性;⑩清朝唐宗海所著《本草問答》,采用師徒問答形式,探討中藥學理論。
專業人士如果能參考陸拯研究員推薦的這10部不同日寸期的本草專著,再結合其他相關專業文獻,完全可以將《“浙”味本草》作為深入研究浙產名藥的入門指南,從中找到靈感、啟發思緒,更好地把浙產好藥材拓展到新藥研究和臨床應用中。
期盼浙江本草發揚光大,砥礪前行。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中國地大物博,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綿長,而在這深厚的綿長之外,還有更久遠的中華本草八千年文化。
文化并非高居廟堂之上,而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本草也是如此。
通俗地理解本草,就是中藥,包括植物、動物、礦物。說到本草就必然要提到一個人和一部經典古籍。從前的中藥店常常掛著這樣一幅圖畫,畫里有一位身上長毛、腰圍樹葉、頭上似長有兩個突起短角的奇怪之人,這位就是中國醫藥的始祖,叫神農氏。神農氏是八千年前上古時期的“三皇”之一。與之相關的本草古籍就是《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有人說是神農氏所著,也有人認為是眾多醫藥學家加工整理而成。之所以稱為“本草經”,是因為中藥源于大自然,具有天然、綠色、污染少、副作用小等優點。中藥有草、蟲、石之分!安荨狈褐钢参,植物類藥占比85%以上,古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中藥以草為主流、為根本,因此幾千年相沿將其稱作“本草”。
“浙派中醫”本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八千年前。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繩紋小陶釜,被考古界確定為煎藥罐,成為浙江中醫使用藥材及煎藥的有力物證。而在四千多年前的浙江桐廬,一位采藥老人和一本集錄的故事,將本草與人的關系聯系得愈加緊密起來,這就是桐君老人和《桐君采藥錄》。桐君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同時締造了處方格律的君臣佐使。桐君老人則被后世尊為“中藥鼻祖”,他同時也是“浙派中醫”本草學派的代表人物。
本草學派是“浙派中醫”十大流派之一,以研究中藥性味、功效、炮制、應用等為主要內容。學派主要著作除桐君老人所著《桐君采藥錄》外,另有唐朝四明(今寧波)人陳藏器拾《新修本草》之遺所著《本草拾遺》;宋朝臨安(今杭州)人裴宗元等受命編撰的《和劑局方》;清朝錢塘(今杭州)人趙學敏所作《本草綱目拾遺》,該書收載716種《本草綱目》未收錄或敘述不詳之藥,成為本草研究的又一豐碑。
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底蘊深厚,而承載中藥文化的是中華廣袤大地上的本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本草在適宜的土地上幻化為萬千道地藥材。歷史上形成的“道地藥材”主要有“四大懷藥”“浙八昧”,川、廣、云、貴等地的道地藥材。對于浙江來說,“浙八味”是浙江道地本草精粹。
“浙八味”是指浙貝母、白術、杭白芍、浙麥冬、玄參、菊花、溫郁金、延胡索,最早出現于明朝著作《本草品匯精要》中。書中藥材特別設立“道地”一項,其中與“浙八味”相關的記載是:白術“杭州於潛佳”,白芍“海鹽、杭、越”,貝母“越州”等三種!罢惆宋丁钡赖厮幉牡奶囟ǚQ謂形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