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類

您現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類 > 哲 學 > 哲 學 > 心理學

延遲滿足

  • 定價: ¥69
  • ISBN:9787521749878
  • 開 本:16開 平裝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頁數:281頁
  • 作者:(美)沃爾特·米歇...
  • 立即節。
  • 2023-02-01 第1版
  • 2023-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買:
點擊放圖片

導語

  

    自1962年起,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開始進行“棉花糖實驗”。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預測出參與實驗的兒童日后生活幸福與成功的相關性。
    為了獲得未來的收益而延遲當下滿足的能力是一項可以習得的認知技能,這項技能在幼年時期就可以顯現出來,并能夠進行測量,它對人們的終身幸福和身心健康具有深遠影響。
    延遲滿足=專注、自控、追求長期價值;對我們來說,挑戰是弄清楚什么時候應該為更多的棉花糖而等待,什么時候應該按響鈴鐺并享受美食。我們首先要學會養成等待的能力,才有這樣的選擇。

內容提要

  

    棉花糖實驗揭示童年影響一生的內在邏輯,是每個人都應該熟知的科學研究。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棉花糖實驗,他在這本書中介紹了棉花糖實驗的諸多發現,以及心理學史上具有洞見的研究成果,并給出了提升延遲滿足、自控力的路徑和實操方法。
    這本書以嚴謹縝密的學術理論與貼近生活的實用案例告訴我們,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來改變和提升自己的自控力。這本書不僅可以指導我們培養積極陽光、蓬勃向上的孩子,也可以幫助我們修正固有的思維方式,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努力。

作者簡介

    沃爾特·米歇爾,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在人格的結構、過程和發展以及自我控制等領域的研究十分著名。
    自1962年起,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擔任教授并主持講座長達21年,“棉花糖實驗”便始于斯坦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預測出參與實驗的兒童日后生活幸福與成功的相關性,使得米歇爾成為延遲滿足和自我控制研究的鼻祖。
    近半個世紀,在棉花糖實驗上延伸出了無數有關自我控制的研究和書籍。米歇爾因對自控力、延遲滿足、意志力的研究,于1978年獲頒美國心理協會臨床心理學組“杰出科學貢獻獎”,該獎項于1982年再度頒發給米歇爾。1983年,他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并擔任羅伯特·約翰遜·尼文主席一職。

目錄

推薦序  自控力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以幫助我們/大J
引言  自我控制策略是可以習得的
第一部分  棉花糖實驗
  第1章  棉花糖實驗的緣起
  第2章  孩子們是如何抵制誘惑的
第二部分  延遲滿足——自控力的根基
  第3章  大腦的沖動系統與冷靜系統
  第4章  延遲滿足能力的形成
  第5章  抵制誘惑的“如果-就”
  第6章  沖動的現在和冷靜的未來
  第7章  延遲滿足能力的可塑性
第三部分  “延遲滿足”如何幫助我們度過一生
  第8章  成長的良性循環
  第9章  為未來的自己早做打算
  第10章  抵制當下的誘惑
  第11章  保護受傷的自我
  第12章  緩解痛苦的情緒
  第13章  心理免疫系統
  第14章  特定環境下的自我控制
  第15章  性格的“如果-就”特征
  第16章  癱瘓的意志力
  第17章  疲勞的意志力
第四部分  從實驗室到生活
  第18章  棉花糖與公共政策
  第19章  提高自控力的核心策略與應用
  第20章  棉花糖里有你的未來
致謝
注釋

前言

  

    自控力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以幫助我們
    棉花糖實驗,我知道!延遲滿足,很有爭議呀!
    這是編輯邀請我為這本書寫序時我的第一反應?赐赀@本書后,我為自己的膚淺而感到慚愧,但也很慶幸,自己并沒有錯過這樣一本好書。
    這本書的作者沃爾特·米歇爾花了畢生精力研究自控力,將一項棉花糖實驗追蹤了半個世紀。正是這種對研究的執著與深入,讓他登上了20世紀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學家排行榜的第25位。不管你自認為有多了解棉花糖實驗,這本書一定會帶給你新知,這就是我讀完這本書后最大的感受。
    關于研究延遲滿足能力的棉花糖實驗,我一直存在幾個疑問,而讀完這本書,我才感覺自己真正打開了自控力這個黑匣子。
    這本書一開始就著重談了棉花糖實驗,描述了第一次實驗產生的背景,以及之后的延展和跟蹤。米歇爾很真誠地和我們分享了自己所看到的實驗的局限性,以及他后續是怎么運用這個實驗結果的。
    我之前所有的疑慮,比如自己能否在家用這個實驗測試孩子的自控力?不同孩子的性格特征是否會干擾實驗結果?養育模式又是否會影響實驗結果?在完整了解這個實驗后,這些問題基本上都有了清晰的解答。
    最關鍵的是,這本書并沒有止步于此。我之前對于延遲滿足最大的疑問就在于它的實操性。也就是說,哪怕我們認可這個實驗得出的相關l生結論,對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來說,借鑒意義也非常小。
    我知道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未來的生活幸福度和個人成就會更高,但到底是什么形成了自控力,我們又可以怎么從小幫助孩子鍛煉自控力呢?而且,延遲滿足對于新手父母容易產生誤導,以為不用回應孩子的需求,甚至為了訓練這個能力,而故意不滿足孩子。這本書的中間部分,即全書的主體就清晰、通俗易懂地講解了延遲滿足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影響自控力的因素有哪些,用什么策略來塑造自控力,如何將這些能力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通常情況下,大眾認知的自控力就是忍得住——可以調動意志力來控制自己。這往往讓很多人認為棉花糖實驗高深莫測,而米歇爾通過闡釋大腦的沖動系統和冷靜系統,讓我們認識到,其實每個人的大腦都有這兩個系統,這兩個系統并沒有優劣,只不過我們需要在做一些關鍵選擇的時候,學會切換系統。
    這個概念的引入讓我豁然開朗,這兩個系統的切換好比開車時換擋,我們也是可以訓練大腦學會這個新技能的。在這本書的后半部分,米歇爾深入淺出地和我們分享了這些“換擋”策略有哪些。這是我特別喜歡的部分,米歇爾把棉花糖實驗意味著什么,真正地掰開揉碎變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操作的內容。我相信,任何父母看完都會發現:哇,原來幫助孩子調動意志力遠離誘惑,先做重要的事情并沒有那么難。
    而且,千萬別以為這件事只是對養娃有幫助,米歇爾還幫助我們每個成人做了規劃,自控力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以幫助我們。我相信,不管你在人生的什么階段,看完這本書后都會得到啟發。
    看到這里,我相信你肯定會和我一樣,已經改變對于棉花糖實驗的認知。這本書不僅僅是行為心理學著作,更是腦科學著作。它幫助我更好地認識到大腦的可塑性,并認識到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可以不費力地塑造自控力,從而讓我們具備做出更明智選擇、過上更幸福生活的能力。
    正如米歇爾在前言里所說,他寫作的時候想象著和讀者隨意聊天的場景。因此,雖然這是一本正兒八經嚴謹的心理學著作,但讀起來卻毫無晦澀感。
    我以個人最大的誠意推薦這本好書,不管你是第幾次聽說棉花糖實驗,當你打開這本書,肯定會有很多驚喜和頓悟。我也由衷地希望,當我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更好地學會控制自己的人生,并且把自己的智慧傳承給我們的孩子。
    大J
    育兒暢銷書作者,資深繪本推廣人,“大J小D”創始人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引言
    我不是天生就有自控力,我的學生和我的孩子們都可以證實這一點。比如,我會在半夜打電話問學生數據分析工作進展如何,盡管分析只是在當晚才開始。與朋友吃晚餐時,我總是第一個光盤的人。由于我很沒有耐心,加之我在研究中發現自我控制策略是可以習得的,因此我此生都在研究這些策略。
    促使我開展這項研究工作和撰寫本書的初心是:我一直堅信并且通過研究發現,為了獲得未來的收益而延遲當下滿足的能力是一項可以習得的認知技能。半個世紀前就有相關的研究出現,并且這些研究至今仍在繼續。諸多研究表明,這項技能在幼年時期是可見的,也是可測量的,它對人們的終身幸福和身心健康具有深遠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利用已知的認知策略對這項技能進行修正和加強,它帶來的教育意義和育兒啟示也是十分激動人心的。
    棉花糖實驗及其隨后50年內開展的各項實驗引發了對自控力的研究浪潮,僅在21世紀前10年,相關的科學出版物數量就增加了5倍。
    棉花糖實驗始于20世紀60年代,在斯坦福大學幼兒園——賓幼兒園(Bing Nursery School)的學齡前兒童中開展。在這項簡單的研究中,我們請孩子們做出一個十分有挑戰的選擇:立刻得到一個小獎勵(比如一塊棉花糖),或者獨自等待20分鐘后得到一個更大的獎勵(比如兩塊棉花糖)。我們允許孩子們從各種零食中選擇自己最想要的獎勵,如曲奇餅干、椒鹽卷餅、薄荷糖等。比如,艾米選擇了棉花糖,她獨自坐在桌邊,同時面對一塊可以立刻得到的棉花糖和兩塊需要等待才能得到的棉花糖。棉花糖旁邊有一個按鈴,她隨時可以按響鈴鐺呼喚研究人員過來,她就可以吃掉那一塊棉花糖。如果她沒有離開座位,也沒有吃那一塊棉花糖,等到研究人員回來以后,她就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孩子們努力克制自己不按鈴,他們同自己的斗爭會讓你熱淚盈眶,想要為他們的創造力鼓掌歡呼,并讓你滿懷希望:即使是幼小的兒童也能抵制誘惑,堅持到底,并做到延遲滿足。
    出乎我們預料的是,這些學齡前兒童在等待時的表現,他們是如何成功地做到延遲滿足的,又是如何失敗的,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他們未來的生活。他們在四五歲時能夠等待的時間越長,以后在SAT(學業評價測驗)中的得分就越高,在青少年時期的社交能力和認知功能就會越強。在棉花糖實驗中可以長時間等待的學齡前兒童到了27~32歲,體質指數較低,自我價值感更好,在實現自己的目標時更有效率,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也更加應對自如。到中年時,如果對大腦中與成癮、肥胖相關的區域進行掃描,那些可以持續等待(高延遲)的人與那些不能堅持等待(低延遲)的人相比,會顯示出截然不同的圖像。
    棉花糖實驗到底說明了什么呢?延遲滿足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嗎?這種能力能夠習得嗎?這種能力有什么負面作用嗎?本書致力于回答上述問題,而且答案通常會令人大吃一驚。在棉花糖實驗中,我會討論“意志力”是什么不是什么、干擾意志力的條件、能夠形成意志力的認知技能和動機、具備和使用意志力的結果。我會挖掘這些結論對于我們的啟示,從而重新思考一系列問題:我們是誰;我們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的思維是如何運轉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沖動、情緒和個性,在什么情況下做不到這些;我們如何改變;我們如何培養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每個人都渴望了解意志力是如何工作的,也都希望自己、孩子、家庭里那些正在吐著煙圈的親戚都能夠輕松擁有更多的意志力。延遲滿足和抵制誘惑的能力自文明產生以來就是一個重大挑戰:《創世記》的故事核心就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面對的誘惑。這一能力也是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主題,他們甚至將意志薄弱命名為“無意志力”(akrasia)。千百年來,意志力被認為是一個固定的特質,你可能具備,也可能不具備,這一看法很局限,使那些意志力薄弱的人只能成為生理、社會關系的受害者。自我控制對于追求長期目標非常關鍵,對于人際間的關心與支持所必需的自我約束和共情也同樣重要。
    它可以幫助人們避免在年幼時深陷輟學的困境或是陷入自己討厭的工作而無法脫身,也是支撐情商和構建完美人生的一種“核心天賦”。盡管意志力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它卻一直被排除在嚴肅的科學研究之外。我和我的學生首先揭開了這個概念的神秘面紗,構建了研究方法,展示了其對培養適應能力的重要作用,并描述了其形成的心理過程。
    大眾對棉花糖實驗的關注自21世紀初以來持續增長。美國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于2006年在《紐約時報》周日版發表了一篇關于棉花糖實驗的評論文章,幾年后在他訪談奧巴馬時,奧巴馬還主動問他是否想談談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在2009年《紐約客》的科學專欄正式發表,之后就廣泛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電視節目、雜志、報紙上!吨ヂ榻帧防镉幸粋情景用棉花糖實驗指導曲奇怪獸控制吞噬曲奇的沖動,這樣他才能加入“曲奇鑒賞家俱樂部”。很多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參考了棉花糖實驗,既包括接收貧困生的學校,也包括精英聚集的私立學校。國際投資公司使用它來制訂退休計劃。在面向各種聽眾的關于延遲滿足的研討會上,一張棉花糖的圖片已經成了固定的啟動儀式。我在紐約還看到過小孩子們放學回家時穿著印有“不要吃掉棉花糖”的T恤衫,上面別著一枚大大的金屬紐扣,宣告“我通過了棉花糖實驗”。幸運的是,隨著公眾對于棉花糖實驗的興趣不斷增加,在生理學和心理學領域涌現了更多更有深度的科學研究,探討如何延遲滿足并實現自我控制。
    P1-4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天堂最新版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三体在线高清免费观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