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怎么都看不懂的《道德經》,被度陰山用幾個小故事講透了!
梁啟超、林語堂、曾國藩、魯迅都讀《道德經》!
《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全新力作!
用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講透晦澀難懂的概念!
用推恩令、孔融讓梨、孟母三遷、杯酒釋兵權等歷史故事講透“道”“無為”“上善若水”……
內容提要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分“道經”“德經”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兜赖陆洝钒讶朔胖糜诖笞匀贿@一無限的時空中去探求人與自然、人與人、身與心之間的關系,通過逆向思維,提出了許多為時人所忽略的重大問題。
本書對《道德經》進行注釋、翻譯和解讀,用通俗的語言,以全新的現代化視角解讀《道德經》,提煉對現代人最具啟發性的觀點,還原《道德經》背后的智慧,使有些深奧難懂的內容變得通俗易懂。
作者簡介
度陰山,知名歷史文化作家,深圳陽明文化書院創辦人。作品《知行合一王陽明》銷量已突破百萬冊。
他專注于明代哲學研究,關注到《了凡四訓》《菜根譚》等作品對王陽明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于是花費數年時間潛心研究,創作了《度陰山講<了凡四訓>》《度陰山講<菜根譚>》等一系列國學普及作品。
目錄
第一章 說出來的能叫心里話?
第二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第三章 避免采取充滿敵意的行動
第四章 和光同塵:我和大家是一樣的
第五章 沒有偏好,才更接近真理
第六章 只有向死而生,才能不負此生
第七章 無私的智慧
第八章 你一爭,其實就輸了
第九章 見好就收,不行就撤
第十章 欣賞比占有更讓人舒服
第十一章 無用之“有”創造有用之“無”
第十二章 人一吃飽就有無數煩惱
第十三章 能寵辱不驚,才能石破天驚
第十四章 老子的“道”,是歷史經驗
第十五章 立于不敗之地的七字訣
第十六章 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第十七章 無為;有所不為,才能有所大為
第十八章 越缺什么,就越會炫耀什么
第十九章 讓事情變得簡單,你才會省力
第二十章 “不接招”才是絕招
第二十一章 真正的人間清醒是恍恍惚惚
第二十二章 人生的“捆綁銷售法則”
第二十三章 老子的道就是“何事驚慌”
第二十四章 大力不會出奇跡,不用力才會
第二十五章 追風去,不如等風來
第二十六章 此心不動是無為,此心被動是有為
第二十七章 最好的善良是隱形的
第二十八章 無法破解的計謀:韜光養晦
第二十九章 獨享是有為,分享則是無為
第三十章 老子的反戰思想
第三十一章 三代為將,道家所忌
第三十二章 無為就是,不刻意分別
第三十三章 老子告訴你,如何打破生死觀
第三十四章 不想做大,才能做大
第三十五章 真理是簡單的
第三十六章 比謀殺還兇狠的叫捧殺
第三十七章 無為是省力的
第三十八章 不假思索的判斷和行動,就是無為
第三十九章 放下身段才能毫發無損
第四十章 學會示弱
第四十一章 被嘲笑的夢想,也值得去實現
第四十二章 你的柔和,必須有鋒芒
第四十三章 避免正面對抗
第四十四章 適可而止:置身其中而不深陷其中
第四十五章 有種人生境界叫“呆若木雞”
第四十六章 欲望是有為,知足是無為
第四十七章 事上磨煉不如靜中體悟
第四十八章 無為,是不與他人爭
第四十九章 非常心,就是都行、可以、沒關系
第五十章 養生可以,但別過度養生
第五十一章 窮寇到底追不追?
第五十二章 關閉感官,回光返照即見大道
第五十三章 率獸食人者,必被人食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以不建為建
第五十五章 自然,就是做真實的自己
第五十六章 持平之道即自然之道
第五十七章 無為和有為,到底哪個好?
第五十八章 怎樣做,才能身在福中沒有禍
第五十九章 藏而不用,才是大用
第六十章 跟在能人后面,就是無為
第六十一章 謙下真能得到和平?
第六十二章 道能讓你心想事成
第六十三章 無為的兩種形式:有為和不為
第六十四章 在問題未發生時就解決才最省力
第六十五章 人性善惡,由人說了算
第六十六章 要想不爭而勝,就要學會分配
第六十七章 慈愛是所有力量之源
第六十八章 最小的力量,能達到最大的效果
第六十九章 反主為客: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
笫七十章被褐懷玉是扮豬吃虎
第七十一章 正視缺點,缺點就成了優點
第七十二章 老子的“逆轉法則”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不是勇敢,勇于不敢才是
第七十四章 要想讓人怕死,就讓他好好活著
第七十五章 不要把奢侈的生活當成目標
第七十六章 放松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力量
第七十七章 天道是損有余而補不足
第七十八章 強者的道歉不是道歉,而是獲利
第七十九章 為什么好人沒好報?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是一種高度的管理智慧
第八十一章 不像智慧的智慧,才是大智慧
參考書目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第一章 說出來的能叫心里話?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③。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④。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⑤。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①道可道,非常道:西漢文帝(劉恒)前,《道德經》第一句是“道可道,非恒道”,后來避劉恒的諱,所以成了“道可道,非常道”!墩f文解字》說:“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奔慈俗叩脮惩o阻的道路叫作“道”。那么,為什么常道不可道?老子所謂的“道”到底是什么?北宋陳景元的解釋最妙:“夫道者,杳然難言,非心口所能辯。故心困焉,不能知?诒傺,不能議。在人靈府自悟爾,謂之無為自然!背5朗切牡、自悟,所以不可道,而老子的常道就是無為自然。在老子看來,無為自然就是宇宙的正確路徑(道)。
②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名”指具體事物的名稱;第二個“名”是稱謂;第三個“名”的范圍很窄,它只是老子“道”的名稱。為什么道的名(常名)不能表述?王安石用四個字解釋:“道本無名!
③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與“無”是中國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對哲學范疇,它的創立者正是老子!盁o”不是沒有,而是隱;“有”則是顯。道是無,因為它不顯現,只在事物中主宰著事物;事物本身則是顯,它之所以顯現成這樣而不是那樣,都是“無”在起作用。司馬光說:“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于無,故名天地之始曰無;萬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于有,故名萬物之母曰有!
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妙,微妙;徼,端倪。王安石對這句話的解釋很特別:“蓋昔之圣人,常以其無思無為以觀其妙,常以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觀其徼,徼妙并得,而無所偏取也!
⑤玄:有版本為“元”,這是為了避康熙玄燁諱。蘇轍說:“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必玄!币簿褪钦f,遠看一物,看不清,這種模糊的狀態就是“玄”!靶笔浅蜗、超感覺、玄妙不可知的,這里指的是深遠玄乎,宇宙萬物最精深博大的道理。還有其他說法,“玄”即“旋”、旋轉、螺旋上升,代表著運動、變化和生命。在中國古代,旋轉狀事物具有神秘性和神圣性,比如風的旋渦、水的漩渦、中國人的始祖女媧和伏羲的蛇身糾纏在一起呈旋轉狀等。旋轉狀圖案中最有名的當數“回”字紋,呈多層旋轉狀,引申為玄的回返。而當我們說“玄之又玄”的時候,你是不是想到了這些代表了回返運動、變化和生命的事物?它們不停旋轉,萬物就在它們的旋轉中誕生。
譯文
能說得出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表述的名,不是永恒的名(這里主要指“道”的名)。天地開始時,不存在有名字的事物,我稱它為“無”;之所以有了萬物,是因為它們有了名稱,于是我用“有”來稱萬物的母體。站在“無”的角度觀察自然從無到有的奧妙,站在“有”的角度觀察萬物生成的端倪。無和有,本質相同,起源相同,但表現形式和名稱不同,不過都可以稱為“玄”。玄妙又玄妙的道,萬物就從此出。
度陰山曰
制輪高手輪扁有幸到齊國宮殿工作。閑暇時,他看到齊桓公在讀書,于是問齊桓公:“大王在讀什么?”齊桓公告訴他:“是記載圣人言論的書!陛啽庥謫枺骸澳鞘ベt還在世嗎?”齊桓公說:“他們都已經死了!陛啽鈱R桓公說:“那您讀的就是圣賢的糟粕!”
齊桓公暴跳如雷,威脅他必須說出道理來,否則讓武士把他做成肉輪。
輪扁胸有成竹地解釋道:“我做的輪子,天下無雙,F在我老了,想把這絕活傳給兒子?蓡栴}來了,我做輪子時得心應手,但把做輪子的訣竅說給兒子聽時,有三種感覺:第一,感覺說得很淺;第二,感覺未說完全,丟三落四;第三,也是最要命的,就是每次說同樣的道理時,都和前一次有不大不小的差別!
輪扁的感受,齊桓公隱約經歷過。他興趣大增,要輪扁繼續說。
輪扁接著自我分析道:“后來我明白了。真正的道理都出自心得,心得是無法說出來的,即使能說出來,也不是真正的心得或只是片面的心得。圣賢講話寫字同樣如此,最能體現他心得的話是說不出來的,說出來的話都無法體現他的真正心得,要么不深刻,要么不全面,要么這次說的和下次說的有區別,所以我說您看的都是圣賢的糟粕!
輪扁這番話體現了《道德經》第一章主要內容“道可道,非常道”的內涵。老子所謂的“常道”是心得,是心里話。心得和心里話很難用言語全面、深刻、完全真實地描述出來,所以當有人和你說“我和你說句心里話”時,他說出來的很可能不是心里話。就好像有人說“我和你說句公道話”時,你一定要相信,即使他真的想說公道話,說出來的話也不可能絕對公道。
影片《邪不壓正》中,演員姜文和廖凡有一段關于寫日記的精彩對話,姜文說:“誰能把心里話寫日記里?”廖凡緊跟一句:“寫出來的那能叫心里話?”
寫出來的不叫心里話,心里話是寫不出來的。要么是寫的不如心里的深刻,要么是寫的不如心里的全面,要么是寫的和心里想的是兩碼事。
正如此,你所看到的世界并非客觀世界,而是你描述的世界。也就是說,在老子眼中,人類用語言描述的全部事物,都不真實,它的真實只屬于描述者本人和相信描述者描述的人。
世上只有兩種事實:一種是事實,另一種是被描述出來的事實。前者是老子所說的“常道”,后者是老子所謂的“非常道”。非常道,到處可見;常道,幾乎見不到。
雖然如此,但方法總比困難多,一定有方法可以讓我們擁有常道。而這方法就藏在中國的一句俗語中,它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傅把你帶入門的那些可以描述出來的知識,就是“非常道”;你學到多少,能否超越同門甚至超越師傅,靠的絕非師傅口中那些“非常道”,而定要靠“修行在個人”的“常道”。所謂“修行在個人”,就是你用心揣摩的那些非常道,將它們變成自己的心得后,就成了“常道”,如此,你才有可能超越同門,甚至超越師傅。
我們以上“道”出的內容,按老子標準,不能算常道,它是“師傅領進門”;至于你能否從以上內容悟到“常道”,還要看“修行在個人”。
P1-4